iMED“健康打卡”正式转型“每日问候”

如果你刚刚加入iMED,你一定会被拉进各种大大小小的群,其中有一个群格外特别,它的名字叫“iMED深圳-健康打卡,群里四十余人每天以接龙的形式发出“xxx 健康,已填表,这里提到的实际上是南科大在疫情防控紧张之际要求全体师生每日做核酸而设立的问卷, 倘若当日有人忘记填报或忘记做核酸,则会被辅导员通报到导师处(笔者就因此丢了两次脸,实在羞愧),所以如果群内有人当天忘记接龙,嘉祺就会将接龙名单输入邱老师编写的检测脚本,检测出当日没有做核酸的人,从而提醒其赶快做核酸。

但随着近期以来疫情防控政策不再紧张,不需要再在学校的系统进行打卡后,这个群的作用有了变化,2022129日晚上,群名被改为了“iMED深圳-每日问候iMEDer们开始每天在群里互相问候,并且由当天第一位打卡的成员决定当日的问候主题,可以是提醒大家天寒添衣,可以是昨夜精彩的世界杯赛事,哪怕只有一句简简单单的平安健康,都会让大伙感到温暖,除此之外,刘老师推行了结对子模式,群内成员两两结对,负责对方的健康问候。褪去了学校的程序化要求,健康打卡群慢慢找回了最初的温情。

刘老师给我们介绍道:很多新人不知道,在疫情刚刚开始不久后的2020年头的假期,我不知道大家的情况,发起了大家报健康的接龙,当时我看到每个人都健康,我特别有种看到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安慰。后来才有了系里的申报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在接龙是先报健康,后报已填表的由来。现在每次看到41个人的健康,我还是有种放心的感觉。现在我们的人在海外,广州,华为等以及2-4-5-6楼,大家不常见面,不见得每个人都照顾得到,接下来大家会各地放假,也会不了解大家的情况,看到大家平平安安同样会是一种心理安慰。

在这个群里,也有一个特别的师兄,他叫盛银河,入组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没有见过他,后来才得知他其实在张进老师的组里进行科研,尽管如此,但他始终坚持填报iMED健康打卡,我也采访了他关于iMED健康打卡机制的看法,他说道:这个机制让我能感觉到刘老师心里,每个同学的身体情况比别的事都重要。在前期健康申报和测核酸阶段,督促了大家积极参与建立防疫的防线,也可以在同学疏忽的时候及时让老师知道情况。有几次提醒了我去测核酸,也避免了需要出门而忘测核酸的情况。也让我更重视防疫这件事。后来到了后期放开阶段,同学每天在群里说明身体情况,还分配了同学结对关心。老师和同学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每人的是否有什么症状。这样每人之间也可以及时互帮互助,感觉缺药的人可以及时得到药物,提前囤药的人也不会浪费。而且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也更熟悉,增进了感情。让我觉得不那么担心阳性,能及时关心同学也很开心。

其实到了后来,健康打卡(每日问候)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一个日常小习惯,但正是这平日里一点一滴的坚持,才最终团结起了一个团队的灵魂。最后,用刘老师在群里发的一段话来结束:回过头来看,我们坚持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大家41个人,每天共同坚持一件事情就是一种精神。这可能也是这几年特殊环境带给团队的一种锻炼,一种文化的升华。愿imed的文化带我们走得更远更好。

 

孙沛铖